博客专栏

EEPW首页 > 博客 > 细谈中国碳化硅的从无到有,老一辈工艺先驱者的匠心足迹

细谈中国碳化硅的从无到有,老一辈工艺先驱者的匠心足迹

发布人:芯片揭秘 时间:2023-05-18 来源:工程师 发布文章

艾新德鲁夫执行院长 幻实(左)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六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郝建民(右)


本期话题:

·初生代新风口——国产碳化硅的发展轨迹

·设备与工艺——从无到有的跨越与突破

·缩小差距——高歌猛进的乘风破浪


大咖谈芯 | 细谈中国碳化硅的从无到有,老一辈工艺先驱者的匠心足迹!


初生代新风口——国产碳化硅的发展轨迹


幻实(主播):

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电科第四十六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郝建民先生。请郝总跟大家打招呼!


郝建民(嘉宾):
各位听友大家好!


幻实(主播):
我知道您特别低调,搜索您的词条发现您是
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,很好奇您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什么?


郝建民(嘉宾):
主要忙两件事:一个是
关注半导体行业发生了什么?另一个是思考它为什么会这样?大部分时间我会看很多资料,在开会的时候给大家讲一讲半导体材料的未来趋势。

主播幻实对话中国电科第四十六所副总工程师郝建民

幻实(主播):
您应该是国内最早做碳化硅相关研究工作的,当年您着手做这个的时候,产业的环境和状态是什么样的?


郝建民(嘉宾):
1986年,我大学毕业。之后一直在从事X射线结晶学方面的研究,实际上结晶学就是研究晶体里边原子怎么排列的。1987年科锐公司成立,没过多久碳化硅出现了,我从1999年开始做碳化硅,当时其实还没有产业概念。

科锐成立于1987年,是美国著名制造商和行业领先者

2021年正式更名为Wolfspeed,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化硅功率器件供应商 (图源:百度百科)

碳化硅材料的结构比较复杂,跟原来的硅材料、锗材料等结构都不一样,为了要攻克它就得找一个懂结构的人,这时候就把我选上了。


幻实(主播):
是做单晶的研究吗?


郝建民(嘉宾):
单晶的生长研究,它长完了会是什么?需要掌握其结构。


幻实(主播):
那时候是起步阶段吗?


郝建民(嘉宾):
对于我们国家的碳化硅产业来讲,绝对是起步阶段——
当时国内实际上只有三个人在做。接手后发现我们需要单晶炉,这也需要资金的支持。2002年9、10月份就到了实验室阶段,可以说我国的研发算得上比较早。



设备与工艺——从无到有的跨越与突破


幻实(主播):
那个时候常规的硅晶做的怎么样了?能不能把硅晶的单晶炉拿过来做碳化硅?


郝建民(嘉宾):
完全不行。因为硅本身是熔体,熔点在1420度左右,而碳化硅要2000度以上,要做的话就得把炉子升温1000度,但那样炉子会被烧化。


当时欧洲的碳化硅也才起步不久,设备也不足。很有意思的是当时有一家公司说可以做单晶炉,我们就去买,买回来后在一所大学里用这种炉子长出了一个小晶体,对方看到后很惊讶,说我们这么大的炉子只长出了这么小的晶体?这就是当时人们对碳化硅的理解。


碳化硅本身的形状由坩埚形状决定,坩埚规则,碳化硅的形状就规则。但是长出的晶体并不完全是单晶,一吋的坩埚产出的单晶与多晶混合,晶型上也是4H、6H等混合,看起来黑乎乎的一块东西,我们就是从这里起步的。

单晶硅生长炉主要由主机、加热电源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(图源:百度百科)

幻实(主播):
解决了单晶炉后团队又是怎样去突破后续难关的?


郝建民(嘉宾):
从2002到2014年,十二年时间中我一直在做单晶炉的
耐高温测试,这是非常磨人的工作。因为烧炉子跟烧硅不一样,烧硅是能看见过程的,而烧碳化硅是看不见的,蒙在里面一个礼拜后才能知道结果。


幻实(主播):
感觉有点像瓷器开窑,好的坏的开了才能完全知道。


郝建民(嘉宾):
是的。但是它比瓷器的烧制时间还长,窗口还窄,在烧制过程中,九成情况下都不清楚最后能不能成功。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
摸索共性的规律,慢慢走出了一条路


幻实(主播):
这方面去海外交流学习可以学回经验来吗?


郝建民(嘉宾):
完全不可能,因为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讨论的都只是结果。他们只会宣布已经成功生产的材料规格、缺陷,应用等,但绝不会告诉你这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。


幻实(主播):
海外的高校也不做工艺上的交流吗?


郝建民(嘉宾):
从来都没有。


缩小差距——高歌猛进的乘风破浪


幻实(主播):

我们国内现在的碳化硅单晶这十几年发展到了什么水平?


郝建民(嘉宾):
应该说进步很大,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,越走越难,而且尺度提高了。


幻实(主播):
这个尺度是指什么?


郝建民(嘉宾):
晶体中的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,当年我做结晶学研究时是从测量的角度去认知它,现在不一样了,我们要自己来排原子,看做出来的材料是否百分之百排列整齐了?这个是不知道的。


幻实(主播):
它属于一个微观的控制?


郝建民(嘉宾):
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路径。通过对
工艺的控制来测试操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——哪些能对上?哪些对不上?怎样调整修改?这是一条途径;还有一条途径是现在比较先进的,就是用电脑模拟仿真再比对,这是结晶学里边我们国家跟国外差距比较大的地方,我们在这块重视程度不够。由于基础工作做得不够,在99.8%到99.98%这个区间难度会更大,因为越往后,精度要求越高,我们粗放的认知方式就无法满足相应的要求。

碳化硅炉 (图源:网络)

幻实(主播):
产业发展具有越来越高的标准,这也决定了我们成品率的高低。


郝建民(嘉宾):
所以我说要走的路还很长。


幻实(主播):
除了这些,在其他工作中还遇到过什么问题?


郝建民(嘉宾):
其实我们研究所里有些小组在做
氧化镓、氮化铝、金刚石等其他材料。我发现年轻人在工作的时候是从感性到知性,而我有工艺认知的基础,有认知一些未知事物的能力,我的工作就是要引导他们从知性到理性。我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讨论,这样的话对于他们是有帮助的,这就是我现在存在的价值。


幻实(主播):
相当于把您当时做技术管理的优势发挥出来,让他们少走点弯路。


郝建民(嘉宾):
我常常问他们“
你为什么不这样?”或者“为什么这样做有道理?”用来促使他们思考。


幻实(主播):
感觉像在带博士生?


郝建民(嘉宾):
我们研究所不招学生,但我的角色就是这样的。


幻实(主播):
问一个现实的问题,当前在碳化硅领域,国内水平和国际的科技大牛的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?情况怎么样?


郝建民(嘉宾):
似乎是缩小了。在各种公开的场合我们和别人比的都是尺寸,例如你说你有6吋的,我说我也有6吋的。但是真实情况是,虽然尺寸相同,但二者差距依旧较大。


国内很多人都太过浮躁,实际上技术是有规律的。我在会议报告里经常为我们年轻的技术人员争取宽容的生存环境,尽量能够有一个声音来说服甲方,不要那么急,他们已经挺努力的了。有些事情得尊重规律,这是我要传达的声音。


幻实(主播):
您从事这个行业多久了?


郝建民(嘉宾):
我是1986年毕业的,到现在已经36年了。


幻实(主播):
您能用几句话给我们说一说这三十几年走过来的感受吗?


郝建民(嘉宾):
我本身的专业是凝聚态物理,后来做碳化硅。开会的时候,很多人会觉得我好像哪种材料都能讲,哪个问题都了解;我想说的是,我自己日常就是一直在知性和理性之间转换。
很荣幸这一辈子赶上了国家的****展时期,我非常乐观和知足


幻实(主播):
您对行业的后辈有什么寄语吗?


郝建民(嘉宾):
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够沉得住气,沿着一个领域踏踏实实地做下去,终究会有收获的。


碳化硅单晶的制备一直是全球性难题,而高稳定性的晶体生长工艺则是其中最核心的技术。之前,这项技术只掌握在美国人手里,且长期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。我国半导体材料长期依赖进口,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半导体材料价格昂贵、渠道不稳,随时都可能面对断供的风险,而且产品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。


我国是碳化硅最大的应用市场。LED照明、高压电力传输、家电领域、5G通信、新能源汽车,这些碳化硅和其他三代半导体的核心应用场景,都以我国作为最大主场。全球生产的碳化硅器件,50%左右就在我国消耗。有市场,有应用场景,就有技术创新的最大原动力和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。有最大工业制造业的规模,有国家产业政策的适度引导,碳化硅的产业发展就有成功的基础和追赶的希望。

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



关键词: 芯片 碳化硅

相关推荐

技术专区

关闭